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

2024年11月6日08:45:15科研进展211阅读模式

1. 海南分中心获得2023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月24日,海南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海南分中心申报的项目《五指山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获得2023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

 

2. 西北分中心在FMDV自组装纳米颗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西北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制备了一种嵌合表达口蹄疫病毒多抗原表位融合蛋白、自组装纳米颗粒。通过将口蹄疫病毒抗原B细胞表位插入到氨基酸序列改造后的Encapsulin蛋白片段的第138-139位之间,将口蹄疫病毒抗原T细胞表位插入到氨基酸序列改造后的Encapsulin蛋白片段的C末端,能够实现目标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性表达,并且能够成功自组装成蛋白笼纳米颗粒;所述蛋白笼纳米颗粒经抗原乳化后免疫豚鼠和小鼠,可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病毒中和性抗体和IFN-γ、IL-2、IL-6、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可用于口蹄疫疫苗的制备。该研究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一项(ZL 202310616956.3)。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

 

3. 西北分中心在抗PEDV药物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西北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发现了一种体外抑制PEDV复制的药物BAPTA-AM。使用BAPTA-AM孵育处理PEDV感染的Vero细胞,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了BAPTA-AM对PEDV感染细胞的影响,发现BAPTA-AM处理后能够显著抑制PEDV的复制和增殖,表明BAPTA-AM有望应用于研制预防或治疗PEDV的药物,为PED的有效防控提供新方法。该研究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一项(ZL202310055910.9)。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

 

4. 华北分中心探究严寒地区混合垂直通风对猪舍环境质量的影响

为探究垂直通风系统(屋顶与粪坑混合排风)在寒区猪舍中的适应性,华北分中心王朝元教授及团队在秋冬季节对内蒙古某规模化猪舍的热湿与空气质量环境进行了实时连续监测,并根据测试结果对猪舍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1)测试期间,舍内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氨气(NH3)、二氧化碳(CO2)、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浓度分别为22.7 ℃、59.6%、6.5 mg/m3、2200 mg/m3、2915 μg/m3,舍内通风量为0.34~0.39 m3/(h∙kg),各环境指标基本满足生产环境阈值要求;保育期间舍内有效环境温度范围为27.1~30.7 ℃,存在轻度热应激情况,占总监测时间的12.9%;

2)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与NH3、CO2、TSP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系数分别为0.01、0.15、0.45、0.03、0.15,各环境参数空间分布均较为均匀;

3)试验单元(U1、U3)猪的平均日增质量、料重比与死淘率分别842和818 g/d、2.68和2.79、1.68%和1.31%,生产性能良好。

综上,不设吊顶的侧墙进风,屋顶与粪坑混合排风的垂直通风系统,总体上能够满足严寒地区猪舍秋冬季热湿环境与空气质量调节需求,保证良好的生产性能。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

 

5. 华北分中心研发了一种可持续“生物质-水环境-能源”策略

华北分中心刘志丹教授及团队研发了一种通过可再生生物质同步实现盐水分离和清洁发电的可持续策略。该方法为应对废弃生物质处理、离网淡水获取、分布式清洁能源供给、水环境治理和盐碱地改良等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本研究中的太阳能脱盐效率也能突破100%的瓶颈。生物质通过简便的水热调理和构型控制,便达到高效蒸发(3.56 kg h-1 m-2)和脱盐(149.1%),并实现了长周期全天候产电(图2)。本研究中生物质多功能协同作用激发了同步取水、脱盐和产电,并初步进行了工程验证,为全球水-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共建单位科研动态(2024年9月)

 

6. 疫病与实验用猪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伪狂犬病病毒gE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方面取得进展

自2011年以来,伪狂犬病病毒(PRV)已在中国多个接种疫苗的养猪场复发。具有高毒力的PRV变异毒株的发现是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面对PRV的流行,野生毒株的检测与疫苗免疫一样重要。疫病与实验用猪协同创新研究院使用一种新的免疫和筛选策略来制备单克隆抗体,并获得了针对gE糖蛋白的mAB/1H5。免疫荧光测定(IFA)显示这个单克隆抗体对PRV的经典菌株和变异菌株都是特异性的。随后,进一步鉴定此单克隆抗体识别的B细胞的线性表位。单克隆抗1H5在67RRAG70处结合,这是一个新的表位,在几乎所有的PRV菌株中都是保守的。这些发现提供了对PRV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抗原表位特征的分析、以及对PRV的表达的新见解。

 

7. 重庆协同创新研究院在揭示猪链球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取得新进展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引起猪和人的全身炎症反应,病死率高。过度炎症在猪链球菌感染中可引发组织损伤和猝死,但如何缓解炎症反应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重庆协同研究院方仁东教授课题组围绕NLRP6可参与调控病原体感染这一特点,深入探究了NLRP6在猪链球菌感染中的关键作用机制。

课题组研究发现猪链球菌SC19感染引起NLRP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LRP6炎性小体被激活。并且SC19感染可通过激活NLRP6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而NLRP6缺失降低SC19对巨噬细胞的侵入和粘附。体内实验结果显示,NLRP6缺失可以提高SC19感染小鼠的存活率,降低组织载菌量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感染SC19后,NLRP6-/-小鼠的肺脏、肝脏和脾脏组织表现出更轻微的炎症反应,炎症评分更低。综上,该研究揭示了NLRP6在猪链球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可为防治猪链球菌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

2024年9月,该研究成果以“The suppressive role of NLRP6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为题发表在兽医学知名期刊Veterinary Microbiology(兽医学一区)。

 

8. 种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农业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领域取得进展

近期,种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成功开展了针对空气和污水中非瘟病毒的收集和检测技术的研究,设计了一套能够在环境中快速捕捉病毒样本的高效病毒收集设备,并开发了配套检测设备;开发了一种新的猪尿样氟苯尼考快速检测试纸,以及用于实验室环境下精确检测的ELISA试剂盒产品;完成了对超快速非瘟QPCR(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评估。在农业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心总部在猪防御素免疫调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科研进展

中心总部在猪防御素免疫调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饲料禁抗”以后,动物应激和炎症水平居高不下,抗生素的优势空缺亟待填补。防御素是哺乳动物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抑制病原菌和病毒的活性,还可参与免疫调节和信号传导等生理活动,可以作为提高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