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月5日,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在重庆荣昌成功召开。会议锚定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目标,聚焦生猪领域技术创新发展,科技部有关司局、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等有关部门、农业相关领域国创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及各共建单位、行业头部企业代表18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生猪技术创新大计。
科技部陈宏生副司长、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张辉副主任,陈焕春、张改平、舒红兵、李德发、印遇龙、金宁一、沈建忠、赵春江、谯仕彦、金梅林等10名院士,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市级部门和荣昌区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田盈主持。
会上,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唐德荣致欢迎辞。随后,举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暨重要战略合作签约。随着华系田园猪养殖模式、发酵酒糟饲料、多种新型疫苗等成果成功签约转化,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有效应对老百姓养猪难题与疫病防控挑战。此外,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与正大集团、海大集团、国药动保等企业也将在数智装备、动物营养、疫病防控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协同推动生猪产业创新发展。会上,还举行了人才聘任仪式,9名优秀企业家获聘中心“特聘研究员”,进一步充实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智囊团。
随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作了建设工作汇报。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自2021年3月获批建设以来,在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协同共建单位,围绕生猪种业和肉食品安全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1个总部+8个分中心+10个协同创新研究院+7个示范站”的创新空间体系,建成38个科研条件平台。成功突破19项关键技术,培育5个猪新品种(配套系),开发28种新产品,转化268项科技成果,金额达3.88亿元。同时,建立241家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26个,建成800余万头的种猪供种基地,年出栏商品猪2亿头。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猪大数据中心和交易市场等重要平台,生猪交易额累计达1300多亿元,有力赋能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刘作华主任指出,中心在体制机制创新、地方政府支持和基金设立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将着力优化管理体制、夯实人才支撑、提升平台能级、攻克核心技术和赋能产业发展。
10名院士依次进行了发言,对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中心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把脉支招。
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通“两部一市”建言通道、人才引育政策等,优化成果转化及考核评价等体系;二是要加大技术突破力度,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三是要强化创新主责主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会上,张辉副主任简要介绍了农业领域国创中心在体制机制、人才团队建设、技术攻关、产业协同等方面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并肯定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他指出,一是要凝心聚力,推动国创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围绕优化创新体系布局、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加强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5个方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要乘势而上,共同开创国创中心建设新局面。国猪中心要进一步明确使命定位、强化协同创新、强化要素集聚,继续秉持创新引领、服务产业的发展理念,为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陈宏生副司长强调,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守定位,坚定信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担国家责、做国家事。二是进一步建立与定位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国家重大任务凝练机制,建立行业领军企业、战略科学家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牵头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引进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高水平人才团队,实现高水平实体化运行。三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融合。要整合资源、组织攻关、推动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加快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陈宏生副司长指出,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国创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携手,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的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将按照上级指引的方针路线,做实“做国家事、担国家责”功能定位,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着力突破生猪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涌现更多标志性、里程碑的成果。